1. 麻薯网 > 店铺数据

最新产品代理推广:如何抢占一个有效市场

导读:这是一个营销老司机都知道的原则:任何一种新产品,要想成功推向市场,必要的条件是:至少先在一个市场进行有效渗透。比如某个市场有100人
文章配图:最新产品代理推广:如何抢占一个有效市场

这是一个营销老司机都知道的原则:任何一种新产品,要想成功推向市场,必要的条件是:至少先在一个市场进行有效渗透。

比如某个市场有100人,一旦该市场有10-20个人开始用,就会形成引爆,其他人跟风开始用。而如果20个100人的市场,每个市场有1个人用,虽然仍有20人在用,但不会形成引爆。

这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"市场聚焦"嘛,我当然知道!"

——绝大多数市场人都以为自己在做市场聚焦,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准确理解一个"市场"的真正含义。

所以,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析:一个产品如何定义卖点和有效推广市场。在分析之前,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个思路:什么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?

01.什么才是一个有效市场?

某IT品牌旗下的O2O公司(主营上门修电脑修手机等),在初期推广的时候,几乎具备了成功营销的全部条件:整体服务满意度高,价格低廉(比如上门清灰只有49元),文案也OK,团队执行力强,甚至,也进行了市场聚焦——定点到几个高端小区进行推广,先把渗透率做起来。

最终却收效甚微,哪里出了问题呢?这个产品可能进入了几百个市场,但没有进入任何一个有效的市场:"为什么这么说?不是集中到几个高端小区进行推广的吗?"

一个有效的市场,至少满足这4个条件:

•拥有一群实际存在的顾客;

•这些顾客普遍都有某些需求;

•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其需求;

•在决定购买时,市场中的消费者相互参考。

大多数人对前三条都有直观的理解。但最后一条才是大部分新产品企业成功推向市场的关键——市场中的消费者相互参考。

比如:你把同样一款企业软件推销给同一地区的10个中小公司,表面上看是进入了"北京市创业公司办公软件"这个细分市场,但只要不同公司的人在使用办公软件时不相互参考意见,这就相当于10个市场。

同样,在上面的例子中,该O2O公司上门修电脑的服务看似聚焦在了几个北京市高端白领小区,但是小区的居民,不会在"怎么修电脑"的问题上,跟邻居交换意见。

这就意味着,一个小区有2000个家庭,你可能进入了2000个市场,而不是1个市场。( 而如果是对写字楼、公司进行推广,就算是市场聚焦——你电脑坏了不知道怎么办,可能会跟邻桌的人交换意见。)

我们为什么要聚焦一个市场,而不能直接铺开面砸钱呢?

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一次性支付所有营销活动的开支,任何的营销必定依赖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杠杆力量。也就是说,经过初始的营销刺激之后,消费者能够开始变得主动讨论、主动推荐。

我们一直以为,一个公司营销的主体是市场部、销售部人员,但其实不是。

实际上,任何一个企业主要的营销活动永远是消费者完成的,而市场部只不过起到触发作用——可以想象一下你消费的任何一种商品,不论是服装、饮料、生活用品、还是一款APP,更多是因为看到了周围人使用、推荐、讨论、分享,而很少是广告。

想象一下,如果所有的营销都是靠市场部的预算来完成,会是什么样:你买了一部华为手机,在整个决策过程中,有周围朋友使用而产生的展示效果,有饭桌上朋友用手机拍照讨论,有朋友把新买的手机分享到朋友圈的照片,有用户在论坛发的体验帖——如果这一切对你决策起到最大影响的因素,都找华为市场部要钱,那不论有多少预算都是不够的。

所以,市场部的作用更多是刺激市场内消费者、讨论者、意见领袖等人群的连锁反应,让他们帮你营销,而不是一手包揽全部营销活动。

这就意味着,任何推广活动,必须在同一个市场内,刺激连锁反应,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——你至少进入了一个消费者相互参考意见的市场。

在一个市场内,当消费者的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,当一个消费者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一个事物、购买某种商品,就会迎来爆发式增长。

而当密度没有增加到一定程度,增长就会很缓慢。所以,所有的新产品在初期,几乎都是先集中资源进攻少数市场,以期待达到引爆市场的临界点,而不是分散到2000个市场,每个市场渗透率都是千分之一。

既然要聚焦一个市场,以发挥市场内的杠杆力量,那么怎么定义一个市场,找到产品卖点呢?

进入一个消费者相互参考意见的市场

02. 产品如何定义市场

上面我们提到过,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满足4个条件,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:一个市场,就是一群消费者使用类似产品满足类似需求,并且相互讨论。

但现实中,绝大多数创业者、产品营销人员,对自身市场的定义,都非常模糊和狭隘。

我在给东北的一个人参企业做咨询顾问,他们做了一款人参代餐粉,想用这个产品品类来切入做一个能够流行起来的人参深加工产品,当时我在给他们的市场部门做实战模拟演练时,他们的市场人员在定义市场时是这样认知的:

"我们的定位是高品质代餐粉。"(用产品属性来定义市场)

"我们的代餐粉,定位的是城市上班族女性。" (用目标人群来定义市场)

他们的回答,仅仅是简单描述了一个产品的类别,或是描述了脑海中的目标人群,但并没有准确描述和定位任何一个市场——城市上班族女性至少有上亿人,每个人都可能有数千种不同需求,消费者偏好、购买原因、意见参考程度等都不一样,怎么能称之为一个市场?

这样的描述,又如何能指导基层员工的具体工作?

而清晰的市场描述,应该说明你的产品如何在一个能够参考意见的群体里满足需求。它能够指导一个员工的具体工作,这是任何市场策略的基本要求——毕竟,任何不能指导具体工作的方针,都是徒劳。

那么,正确的做法是:以"产品如何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"为定义,而不是以产品品类和用户群进行定义。

所以,代餐粉可能需要这样定义:

公司的白领,需要一款低热量绿色食品代替午餐,以减轻昨晚吃太多大餐的负罪感,同时在同事间展示自己健康生活态度的形象,为此,我们向他们提供一款新的代餐粉。

产品部门的人知道了:

既然是公司白领的一款绿色代餐食品,那么比起一个大众健康产品,这个代餐粉就要有颜值高,产品规格适中,便于携带等特点,比起我们过去的做法-市场价格低点、包装不用太复杂、口感必须保持原味(其实有点难吃),当你找准了人群和需求时,也许这些做法就全部没有用了,就好比口味这一点,面对白领一族,也许恰恰需要口感要好呢(而不一定是保持原生态好)。

渠道部门的人知道了:

既然是公司白领的一款绿色代餐食品,那么就要求购买便捷性强,所以电商渠道、网红自媒体渠道、大型商超更适合,比过去铺在药店里要正确的多。

文案部门的人知道了:

我们的目标人群是白领一族,着重诉求点应该是省力省事,一种新的场景生活方式,一种时尚的健康态度等,甚至到了夏季还可以诉求减肥塑身的需求。

同样,公关部门、服务部门甚至人力部门,都有了工作的指导方针。

你感受到了吧,一个清晰的产品定义,不仅清晰的说明了你进入的市场,也能够给下一步的市场营销计划带来指导方针,让每个人知道怎么去工作。

1. 要用"消费者用产品满足什么需求"来定义市场,

而不是简单描述产品属性和目标人群。

即使完全相同的产品,可能满足完全不一样的需求,也就根本不是一个市场,不符合最初讲的"市场聚焦"这一基本原则:

戴比尔斯当年用一个口号: "A diamond is forever",让钻石由一块石头,变成了结婚的象征,让无数男人拿出一年的收入,来买一个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产品,仅仅是为了证明"我爱你,所以我愿意为了你进行无意义的花费"。

这是一个"市场",但后来戴比尔斯用完全一样的产品,仅仅换了一个口号,就不再是同一个市场了。

后来的戴比尔斯,发现女性的左手已经市场饱和(所有人都买结婚钻戒),所以准备开发右手,打出了"左手代表我们,右手代表自己"这样的口号。

如果说之前的钻戒满足的心理需求是"证明配偶很爱我",那么现在的右手钻戒满足的需求就是"证明我是独立经济的女性,能给自己买钻戒",前者唤起了"求偶"动机,后者唤起了"社会地位"动机。

而这,根本就不是同一个市场,相对应的所有渠道策略、市场策略、销售策略等都不一样。

2.不能只用"用户群"来定义你的市场

很简单,一样的用户,可能完全满足不一样的需求。

几十年前,每个人有2双鞋:一双平时穿,一双周末的时候穿。

现在,一个人平均拥有8双鞋,还有19%的女性拥有超过50双鞋。有的用来彰显地位(比如皮鞋),有的用来吸引异性(比如细高跟),有的用来舒适运动(比如跑鞋),还有的用来在彰显地位的同时保持舒适(比如带软垫的皮鞋)。

同样的人,在不同的场景,用同样的产品,完全在满足不一样的需求,也根本不是一个市场。

3. 不能只用"消费者如何满足需求"来定义市场

之前美国有个奶昔企业,刚进入市场的时候,发现所有的奶昔公司,都把自己定义成"奶昔公司",从而细分出了各种竞争者:高档奶昔、中档奶昔、法国风味奶昔、水果奶昔……

既然都是奶昔公司,所有的竞争者都有相同的努力方向:让奶昔更好喝。

而这家企业并没有急着把自己定义成奶昔公司,而是先问这样一个问题:"美国人为什么喝奶昔,他们想通过奶昔来完成什么任务?"

然后发现:美国人喝奶昔,是因为早上开车去公司路上,来不及解决早餐,想边开车边解决早餐,而奶昔可以单手拿而且容易饮用,又有能量值,所以被当做了第一选择。

最终,他们定义的市场是:"帮助早晨开车上班的人,单手解决早餐。"

而在这个任务中,其实"好喝"并不重要,所以在竞争对手都忙着提高好喝程度的时候,他们着重提高了杯子的握感、奶昔的粘稠度(防止倾洒)、多重营养成分(比如加入坚果补充其他早餐营养)等,帮助消费者更好完成任务。

所以,当你定义市场和寻找产品卖点时,一定记得完整分析:

"哪些消费者,要用什么产品,来满足其什么需求或者任务?"

你现在知道有一群消费者,用你的产品,满足什么需求,也理解你即将进入并大举推广产品的市场。但如果忘记最后的关键一步,可能会前功尽弃——寻找能提供参考意见的群体,当做第一个市场,利用杠杆力量。

03.利用杠杆,进行市场推广

所有的营销人员都有这样的疑问:为什么同样是很好的"良心产品",有些产品就是很难推广?

比如,保险和巧克力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说服消费者尝试一种全新口味的巧克力很容易,让他们买份保险却很难。

为了研究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先知道消费者到底在什么情况下,会更容易接受新产品。然后反向推理,自然就能找出阻碍消费者接受的因素。

过去众多的消费者行为研究,当产品具备了什么属性,更容易让用户接受,发现了这些因素:

•产品第一次尝试成本低:第一次尝试门槛低——比如买一块巧克力尝尝;

•产品先验性价值高:购买前能够判断其价值——比如手机买之前一看参数就知道;

•产品后验性价值高:购买后能判断其价值——比如巧克力好不好吃,吃一次就知道了;

•产品带来正面形象:使用后能提升形象——比如买高端产品;

•产品理解成本低:产品容易被理解——比如更苦的巧克力,很容易理解;

•产品容易被关注:消费者容易关注此类产品的信息——比如服装;

•产品符合过去认知:消费者不需要改变认知——比如一双鞋子。

同样价值的产品,如果更多地具备了上面的属性,在向消费者推广就会容易很多。

而任何不符合的方面,都会形成对产品推广的阻碍因素,导致即使产品很好、很能满足需求,也会在前期推广时步履艰难:

•产品接受门槛高——买保险,需要掌握大量信息;

•产品缺乏先验性价值:购买前往往无法判断质量——比如电影,不看怎么知道好坏;

•产品缺乏后验性价值:购买后也无法判断质量——比如一款健康产品,服用后也很难判断好坏;

•产品带来负面形象——比如壮阳产品;

•产品理解成本高——比如一个"移动时尚服装定制平台";

•产品不容易引发关注——我们会关注手机,但不太关注手机电池;

•产品不符合认知——习惯买5元一瓶的果汁,为什么要买一个20多元的健康果昔?

上面的"认知阻碍因素"会让很多明明很有用的产品在前期推广缓慢(比如当年的切片面包机在美国花了15年才逐步推广),作为营销人往往很难改变这些产品属性,但我们实际上可以针对每个"认知阻碍因素"对症下药。

下面我们就针对每种认知阻碍因素开开药方:

1. 接受门槛高—转移用户动机

很多产品,虽然本质上可以给用户带来便利,但初次接受门槛高,甚至在一开始会给用户带来"负体验"。

比如有一个帮男人挑衣服的APP叫垂衣,购买了会员服务后,通过测量数据等一系列流程,可以收到穿衣顾问为你挑好的男士服装。

这帮助男性解决了"懒得挑衣服"的问题,并且主打"让你买到好衣服更轻松"。

这样有什么问题吗?

这就是典型的高接受门槛的问题——我来这个平台是为了更轻松买衣服,但是第一次尝试时因为要学习、理解、录入数据等,反而还不如直接逛天猫轻松。

这种的"初次负体验"严重阻碍了此类产品的推广。

那怎么办呢?

一个关键的做法是:转移用户动机,需要让这个产品解决一个用户之前无法解决的任务,而不是解决一个"更便利"的需求。

比如这个APP并不应该强调"选衣服轻松",而应该强调"选衣服专业"——让一个美女形象的人,不断说中国男士其实根本不会搭配衣服,都不知道衬衣离开袖口两厘米,然后再说"我们可以帮你更专业地搭配衣服"。

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多人宁愿忍受第一次提交身体数据的麻烦,而尝试这个平台的服务。

之所以这样有效,是因为:用户持续使用的真正动机,和第一次尝试的动机,一般不是一个动机。

2. 缺乏先验性价值-利用从众心理

有些产品,用户在使用之前,无法判断质量或者感觉没什么提升,从而导致先验性价值过低,形成了推广阻碍因素。

比如电影——看之前无法判断质量;比如更高收益率的理财,只差不到1个百分点,感觉不出有什么区别。

如果是"使用前无法判断质量",营销上的解决办法一般是利用从众心理:人们会观察其他人的行为,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做。

比如看电影前不知道电影好不好,看看豆瓣上大家的点评就可以了。

喝某个凉茶前,不知道好不好,但反正是"全国销量遥遥领先",大家买的一般不会错。

这方面,很多公司的重要做法是:塑造用户故事,让众多消费者可以看到购买后的结果。

比如美容、培训、保健品等行业,都集中火力讲几个用户购买产品(或者参加培训)后人生的改观,这种故事对缺乏先验性价值的产品来说,远远比产品属性要重要。

还有,如果是"使用前,感觉提升太小",那么常见的方法是:利用人的"损失厌恶心理"——人对小的利益不关注,但是对即使很少的损失常常会关注。

比如:一个理财推广,收益率仅仅上升万分之五——10万块钱,仅仅有50元的差距,让人预先感觉价值太小,几乎没有动力去尝试。

这个时候应该做的,并不是让顾客把"该理财产品"理解成收益,而是把不会用该产品理解成损失——比如告诉消费者:

"你浪费了1杯哈根达斯。因为懒得下载APP,你没有选择更高利率的银行,白白浪费50元利息。"

"而***,比柜台的利息更高,而你需要的,仅仅是扫描二维码。"

通过把收益转化成损失,同时把小额的收益具体化(不是跟数十万的存款对比,而是跟日常消费支出对比),会提高用户对价值的感知。

3. 缺乏后验性价值-提高价值感知

有些产品是仅仅缺乏先验性价值,用之前感觉不到价值或者无法判断质量,而很多产品,连后验性价值也缺乏——用户用完了,都感觉不到质量和价值。

比如保险、战略咨询服务、健康食品、软件等,用了之后要不就觉得"没什么感觉",要不就是"无法判断质量到底怎么样"。

对这种因为缺乏后验性价值而导致的阻碍因素,到底怎么破?

一般来说,常见的方法有两种:

A.提高价值的可感知性。对于这类产品,可以想办法让人体验到"使用后的区别",即使这个区别可能并不是你的核心价值。

比如让口腔清洁的牙膏,本身"缺乏后验性价值",用了之后口腔变健康很难一下子感觉到。所以牙膏加入了清新剂,让我们每次刷牙后感觉很清新,从而感觉口腔一下子变健康了。

即使这种清新感觉和口腔健康其实没关系,但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刷牙后"变健康了"。

B.提高产品使用的心理价值。如果产品的直接使用感知价值很低(比如买了保险感觉不到利益),可以通过提高保险的其他心理价值来推广——比如塑造形象的价值。

"购买儿童保险,享受安全生活"——看起来没什么力量。

但如果激活购买者的形象意识,就好多了:

"每天一杯咖啡的钱,给孩子买个守护。" (让人感觉给孩子买保险是"负责任的好爸爸"的象征)。

4. 产品带来负面形象-给购买理由

有些产品有价值但推广门槛阻碍大,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使用会带来负面形象,比如用高性价比的手机,会带来"没钱"的负面形象。

这时候关键的方法就是:帮消费者寻找购买产品的合理理由。

比如陌陌的很多用户,因为担心被人认为"用陌陌是为了约炮",而不好意思使用。

这个时候陌陌就推出了"就这样活着吧"系列海报,为用户使用陌陌提供了合理理由:

"我用陌陌不是为了约炮,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不甘于混迹熟人圈子的人,因为我是一个热爱挑战的人。"

再比如纸尿布刚在美国推广的时候主打"方便妈妈的选择"(因为省的洗尿布),结果推广缓慢,因为这给妈妈们带来了"我懒得洗尿布,才用纸尿布"的负面形象。

后来主打"保护小孩皮肤"等卖点,结果大受欢迎,这给妈妈购买纸尿布提供了合理且无损形象的理由——"我买纸尿布不是因为我懒,而是因为它对孩子皮肤好。"

所以,如果"负面形象"是产品推广的阻碍因素,就要通过营销来给你的消费者寻找合理化的理由,以减少这种阻碍。

5. 产品复杂难以理解-利用已知概念

如果一个产品很复杂,就会对用户的初次接受形成巨大阻碍——用户不可能去购买自己不能直接理解的产品。

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:利用用户的已知概念。

比如汽车刚被发明的时候,为了方便人理解,直接就叫:无马的马车(Horseless-Carriage),因为马车是用户心智中的已知概念。

对用户来说,你的新产品新科技是无意义的,除非你能跟他们已经存在的需求和认知进行联系。

比如果冻刚被发明的时候也推广非常缓慢,用户根本不理解这个产品,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购买这个产品。

吉露牌果冻的创始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主动去寻找用户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概念和需求,最终发现这个痛点——家庭主妇经常为做甜品很麻烦而抱怨。

接着,他们免费向大量家庭主妇分发甜品制作指南,然后说了一种最简单的制作甜品的方法:只需要将吉露牌果冻淋上淡奶油,1分钟内就是一道美味的甜品。

这让果冻迅速解决了"用户理解难题",因为"制作甜品"是一个已有概念,用户容易接受。

那么,果冻如果向中国推广呢?毕竟中国人没有做甜品的习惯啊。

其实也可以利用中国人"头脑中的已有概念",直接说"美国人最爱吃的零食"就行了。中国人本身倾向于模仿美国人的潮流,因此国外潮流是一个已有的概念。

6. 缺乏关注的产品-与关心的内容绑定

手机、服装、美食等产品,我们日常就会关注,这使得这些产品容易引发讨论和推荐,所以可以借助消费者的力量进行推广,大大加快推广速度。

但就是有些产品,本身在我们的关注和讨论范围之外,怎么办呢?

比如电池、燃气灶、纯净水等。

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:把这些产品和用户本身需要关注的内容进行绑定。

比如抽油烟机本身是一个缺乏关注的品类,但是方太通过一系列广告,把抽油烟机与用户关注范围内的话题进行了绑定,从而引发大量讨论和关注。

在广告中讨论美容、孝敬爸妈等话题,然后说买好化妆品不如好油烟机,给爸妈买止咳药不如买油烟机等——化妆品是一个更容易被关注的品类,同这个品类绑定,也就提高了油烟机的关注。

总之,很多产品在用户的关心范围之外(不像手机、服装),这个时候要做的,就是把这个产品同关心范围内的话题进行绑定。

7. 不符合过去认知-转化产品归类

很多产品的出现,打破了我们的既有习惯,这会让产品难以推广。

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:转化用户对该产品的归类。

比如20多元一瓶的果昔产品,显然被人感觉是太贵了——一般的果汁才5元,我凭什么买一瓶20多元的?

这个时候单纯说服用户往往没有用——你很难改变用户的习惯,让他们买一个4倍价格的东西。

但是如果把这个果昔定位成"轻度代餐",放到便利店的沙拉、三明治等代餐食品区,用户就会不会感觉这么贵了——因为一顿饭的预算是30元,相比之下20元的果昔并不显得太贵。

这样产品就更容易被接受了。发现了吗?都是从细微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动机上去做文章,虽是不起眼的小细节,却会带给产品推广上的大变化。

营销 就是找到破局点再去竞争

最 后

几乎任何一个产品都无法不做到这些而能够成功,那么市场部的工作尤为重要。

市场部的作用并不是做营销本身,而是利用有限的资金预算,通过给市场施加一些初始刺激,来激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利用市场上的杠杆力量。

毕竟,营销不是市场部做的,而是被市场部刺激后的消费者做的。

所以成功营销的一个结果是:当你停止任何的营销行为,公司仍然存在新订单。(即使不打广告,也会自动增加用户,主要靠用户的相互推荐等连锁反应)

因为只有这样,才说明你真正高效利用了市场上的杠杆力量,也真正做了一个成功的产品。

本文由麻薯网用户发布,不代表麻薯网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文章地址:http://m.huodai888.com/news/6846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